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身边好老师】亦师亦友的温暖存在 ——记黄金城官方网站谭巧国老师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3日 点击数:

【人物名片】谭巧国,男,汉族,中共党员。2013年入职黄金城官方网站,现为黄金城官方网站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重金属生态毒理学,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教学方面,主要担任本科生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的主讲,同时参与研究生生态毒理学课程。

 

2019年9月,黄金城官方网站“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评选结果出炉,黄金城官方网站谭巧国老师当选。

“希望大家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希望大家拥有安宁,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希望大家拥有智慧,能够区分以上两者的不同。”这是谭老师常与同学们说的一段话,也是他的人生箴言。话如其人,人行其话,知行合一,就是谭老师为人处世风格的最好诠释。

如同千万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一般,他真诚关切着他的学生们,平凡而普通,却又在许多方面显得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于同学们而言,他是“亦师亦友”的温暖存在。

 

忠于初心 精益求精

“小时候家门口的水很干净,可到了初高中河道就被污染得很严重。”受到儿时成长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种子在谭老师心中萌芽。这样的初衷激励着他研究和工作,他执著于他的事业,哪怕只能做出一点点贡献。

谭老师进入环境科学领域,主攻水生生态毒理学。在学术方面,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水生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污染物与水生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目前,致力于该学科的谭老师,正着手一项研究贝类镉污染的国家基金项目。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重金属,随着经济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贝类对重金属尤其是镉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而镉对人体有较高的毒性,贝类的镉污染是食用海产品健康风险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谭老师说,他所做的贝类镉污染研究,虽不能够立刻解决当下的镉污染问题,但能通过研究其成因,为以后的水产养殖、环境监测及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谭老师笑称自己为“强迫症”,但精益求精恰恰是实验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才能力求取得最好的成果。谭老师分析化学课的学生至今仍旧清楚地记得他的谆谆教导:“洗瓶子是你们做实验的第一步,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

谭老师在他的工作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专注力,经过他的办公室能从门上的窗口看到他站在一米多高的电脑桌前查阅资料、备课、写论文。谭老师说,与坐着相比,站着更能让他专注。

2015年,谭老师荣获第二届生态毒理大会最佳报告奖,近年来在多种SCI期刊发表论文24篇,同时还是SCI期刊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编委,曾获杰出审稿人和高排行审稿人称号,2011年至今已为学术期刊审稿80余篇。当被问及最引以为傲的成就,谭老师自谦地说那些都“不值一提”。如果真的要说,便是“杰出审稿人”的称号。从1000多位审稿人中遴选出10位,可谓百里挑一。审稿的工作非常耗费精力,“没有报酬,一篇稿子需要花费一整天甚至两天的时间”是谭老师对审稿这一工作的评价,也是谭老师工作态度的体现。除了审稿数量多,质量高,谭老师不仅致力于期刊稿件优劣的鉴别,更是对经手稿件提出诚恳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他说,这是受到前辈和师长的影响,“即使你要拒绝一篇稿子,也要尽可能去帮助他,利于他今后的写作”。正因为谭老师认真的态度和出色的能力,他被被期刊编辑推荐,获得这项“没有奖金”却富有含金量的荣誉。

 

锐意创新 春风化雨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是投身科研活动,更要站上三尺讲台讲好每一课。谭老师教授的课程,不仅牢牢紧扣课本知识,而且向同学们介绍、展示更多能辅助学习的“干货”,再辅以轻松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谭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场场教学的饕餮盛宴。

教授《分析化学》课程,谭老师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并有的放矢地解决。不把任何知识“理所当然化”是谭老师长久的坚持;而追求教学风格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新鲜感,则是谭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从PPT上一套套精美的配图,让同学们更深刻感受分析化学之美,到课间播放由同学们点播的音乐,让同学们紧绷的神经能从化学的海洋中短暂跳脱,得以放松,再至不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向同学们介绍、展示更多能辅助学习的“干货”。

R语言是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制图的利器,谭老师称之为“一个通往数据科学这个新世界的窗口”。他对教人学习R语言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自学多年,正在写一篇“如何把R语言与分析化学教学结合起来”的文章。谭老师说:“R语言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它不是排名最高的软件,却是最适合环境研究的数据处理和作图工具。向同学们介绍R语言,是希望能为同学们铺开更宽的道路,在专业今后的学习科研中它或许能派上不小的用场。”

在采访谭老师的过程中,提及其当选“我最喜爱的老师”的原因,谭老师自嘲地说道:“大概是与同学们智商相似,同学们现在所经历的困难都是我曾经历的,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让同学们能感到更为亲近。”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背后实则隐藏着谭老师质朴而清晰的人生哲学。“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不把教授的知识当做理所当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便是谭老师平易近人的重要原因。和谭老师经常相处的同学们都说,和他在一起,就像是和兄长在一起,完全不会感到压力。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谭老师便是这样,课堂上的他循循善诱,细致耐心。生活中真诚质朴,富有智慧。他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位接触他的学生,而他更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在某些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今年9月10日,谭老师在黄金城官方网站附属第一医院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教师节。这一天,谭老师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了我市第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成为了我市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从他的血液里采集出的238ml造血干细胞随即被运往另外一座城市,输入一位血液病患者的体内,用以延续她年轻的生命。非亲缘人群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与患者这难得的缘分让谭老师惊讶不已,因而更感到义不容辞。他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不便利,但对急需它的人来说却是生与死的区别”。

谭老师做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源于他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关于骨髓移植挽救生命的电影,那部电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在2014年加入中华骨髓库,自愿准备随时为血液病患者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谭老师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同时也这样告诉他的家人,以打消他们的顾虑。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四天时间里,谭老师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点滴,这是他在整个过程中心理上“最大的挑战”。也许是因为没有全程住院,谭老师得了感染,更是发起高烧。谭老师并不将其归咎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能不提就不提,若是有人问起,他一定会再三强调这并不是必然结果,他总是避免将这两者关联起来。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谭老师淡淡的笑着:“举手之劳就能帮助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平实的语言却有如春风拂面。

谭老师教授过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极高。无论是被采访的被谭老师教授过的同学,抑或是偶然遇到的在谭老师指导下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当问到他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时,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谭老师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这一句朴实的赞美胜过了任何华丽的辞藻。

科研之余,谭老师也很喜欢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出去聚餐,在紧张严肃之中融入一丝丝温情;当同学们劝他不要过于辛劳,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做喜欢的事,算不得辛苦。”

 

实验室里的他面对科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讲台上的他教书育人,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生活中的他悉心教化,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与许许多多的老师一样,谭巧国老师是那样平凡,但对他教授的许许多多的学生而言,又是那样的不平凡。

(黎艺欣 黄暄皓 欧行健)

 


Top